“我国光伏装机规模一连快速增添,今年上半年新增装机抵达7842万千瓦,累计装机规模凌驾4.7亿千瓦,光伏正式成为我国装机规模第二大电源。”在克日举行的“一流光伏工业高质量生长论坛”上,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司长李创军体现,“同期内,光伏发电量一直增添,消纳使用总体坚持较高水平,上半年天下光伏发电量凌驾2600亿千瓦时,同比增添约30%,平均使用率抵达98%。”
随着手艺、应用端一直突破,我国光伏工业已率先步入“无人区”,但高比例光伏接入势必带来新磨练。多位业界专家体现,起劲探索光伏使用新模式将是光伏未来生长的重中之重。
未来大有可为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秘书长王世江体现:“经由几十年生长,光伏行业已成为我国少有的具有国际竞争的优势、实现端到端自主可控、并有望率先成为高质量生长规范的战略性新兴工业,也是推动我国能源厘革的主要引擎。从工业来看,2023年上半年,我国多晶硅、硅片、电池片、组件4个主要环节产量增速均凌驾60%;从收支口看,2022年,我国包括硅片、电池、组件在内的光伏产品出口额凌驾500亿美元,今年上半年光伏产品出口总额抵达290亿美元,同比增添13%,位列出口‘新三样’;从应用看,2022年我国新增光伏装机一连10年位居全球首位,今年上半年,新增光伏装机凌驾7800万千瓦,同比增添154%。”
光伏工业硕果累累,在业界看来,面向未来,尤其在“双碳”目的向导下,我国光伏工业更大有可为。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钱智民指出,凭证中国气象局数据,天下光伏资源总量约为1300亿千瓦,手艺可开发量也凌驾400亿千瓦,为能源实质清静提供了基础包管。加大新能源开发使用、提升各行业新能源使用比例、提高新能源对油气的替换,是我国包管能源清静的必由之路。
王世江进一步体现:“一方面,近期中央文件多次明确要加速构建清洁低碳的新型电力系统,光伏发电在其中将起到至关主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光伏发电本钱一连下降,将为其在全球更大规模内大规模替换化石能源涤讪基础。特殊是在‘高温、缺电’频发确当下,光伏无疑是最佳、最快、最有用的解决手段。预计今年我国光伏装机有望抵达1.5亿千瓦,全球光伏装机量有望凌驾3亿千瓦。”
高比例带来新挑战
光伏工业生长如火如荼,但亘古未有的高比例新能源接入也给电力系统带来新挑战。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国家储能手艺产教融合立异平台首席科学家管晓宏坦言,古板能源电力系统结构下,一次能源均转化成电能接入电网,由于尚无直接的大规模、经济储能手艺,电力系统必需知足实时供需平衡,给高不确定性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带来根天性挑战。
管晓宏体现,储能手艺的充分应用将是可再生能源使用的要害。“储能手艺能够实现能源系统供需的实时平衡,解决可再生能源不确定性造成的弃风、弃光、弃水问题,实现可再生能源充分使用。”
中国工程院院士、电力系统配电网手艺专家王成山则以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提出为我国电力系统生长带来了新偏向,作为其中一环的配电网关乎住民用户,更是将电能清静运送到千家万户的重大基础设施。不过,在新形势下,配电系统的角色却在爆发很大的转变。“未来配电网生长肩负着更多使命,它既是可再生能源消纳的支持平台,接入漫衍式可再生能源;也是多元海量信息集成的数据平台,需接入数亿的电表计量数据;同时,也是多利益主体的加入平台和电气化交通的服务平台。为此,要知足未来配电系统生长所需,提高配电网支持能力,就需要在目今基础上做出刷新,知足低碳化、漫衍化、去中心化、数字化这四大特征。”
使用模式亟待立异
面向未来,多位行业内专家都提出,应加速科技立异引领程序,使用模式立异进一步推动光伏工业高质量生长。
王世江体现,未来,要进一步推动光伏工业的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转型,充分使用新能源优势,打造绿色低碳光伏产品,鼎力大举推动行业的绿色可一连生长。除此之外,还应通过手艺立异推动工业高端化,加速异质结、叠层等电池工业化程序,并起劲增进光伏与其他行业深度融合,将光伏普遍应用于修建、交通、农业、牧业、沙漠治理等多个领域,实现多元化应用场景的生长。
在管晓宏看来,能源电力系统绿色化势在必行,而经济储能手艺是使用可再生能源的要害,也是为未来算力系统和通讯系统提供经济绿色能源的基础。“以氢赋能可再生能源,能够通过储能、转换、互补的控制优化实现局域能量平衡,包管绿色能源的经济性,构建市场可复制的漫衍式零碳能源系统。以氢赋能漫衍式零碳智慧能源系统,将深度改变能源结构,为未来漫衍式数据中心、高速通讯站点提供零碳能源,实现以绿色、漫衍、市场为标记的能源革命。”
王成山指出,微电网是未来可再生能源使用的主要手段。微电网能够把电源、负荷、储能高度集成在一起,实现源网荷储的无邪控制,最终尽可能追求源和荷的就地平衡,是提升漫衍式电源无邪使用的一种重大手艺立异。从现在实践来看,微电网对无电地区实现可靠供电、提高都会能源综合使用效率等都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文章泉源:中国能源报)